試想象一下,當面對困難時,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而不是過分糾結問題的成因,這樣能更快捷解決問題嗎? 在過去幾年,我把焦點解決治療(又稱尋解導向治療)的模式與催眠治療結合,並有幸把這套整合療法傳授多名學員。學員們的反饋清晰有力:這種組合不僅能幫助客戶找到契合自身獨特需求的解決方案,還能簡化制定有效催眠暗示的流程。
SFBT 和催眠療法秉持相同理念,都更看重有效的方法,而非一味糾結問題所在。SFBT 的精妙之處在於,它透過提問「你理想中的未來是怎樣的?」繞開了滿是問題的敘述。與此同時,催眠療法會溫和地引導客戶進入一個易受暗示的狀態,此時客戶的潛意識就像一片沃土,為播下改變的種子提供了條件。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協同作用:SFBT 透過結構性的提問,找出可行的目標;而催眠則把這些領悟植入潛意識,強化其效果。
有個故事能體現出聚焦解決方案而非問題的重要性。從前,有個人在街上遇到了「疾病博士」,博士陰沉地宣稱,他即將在這個人所造訪的城市裡奪走 5000 人的性命。一年後,他們再次相遇,這人質問博士:「你騙人!你說只有 5000 人會死,但實際上死了 5 萬人。」 「疾病博士」鎮定地回答:「我沒騙你,實際上只有 5000 人是因病去世的,其他人是死於恐懼和預期。」 這個故事揭示了我們大腦的一個特點:大腦很擅長發現我們所關注的事物。如果我們總把注意力放在恐懼和問題上,它們就會被放大。相反,若聚焦於解決方案和積極的結果,就能改變我們的經歷,提升幸福感。
在指導從業者的這些年裡,我發現了一個常見的問題:學員們往往難以掌握制定催眠暗示這門抽象的藝術。而 SFBT 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難題。透過運用 SFBT 的技巧,比如奇蹟問題或評分量表,學生們學會以一種直覺式且以客戶為中心的方式構建暗示。舉個例子,比起直接要求客戶「想像自己充滿自信的樣子」,學員可能會這樣暗示:「我很好奇,你本周會如何察覺到自信開始一點一滴地顯現?」 這種方法不僅尊重了客戶的自主權,也符合研究結果 —— 由客戶自發產生的非自願意象(或非意象體驗),可能比指定的想像更有效。
正如催眠不一定非要依賴想像一樣,融合 SFBT 能確保所有客戶都能受益,包括那些患有想像力缺失症(aphantasia)的人。SFBT 以語言為主、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框架(「當這個問題改善時,會有什麼不同?」),與催眠暗示完美契合,因為催眠暗示更依賴情感和期望,而非視覺細節。最近有位學生分享了一個案例,有個客戶「腦海中完全想像不出任何畫面」,但透過專注於進步的感覺體驗,依然取得了突破。這一概念源於 SFBT 對感官和情感線索的重視。
焦點解決催眠療法(SFH)是一種獨特的療法,它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的原則與催眠相融合,對於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都有顯著療效。SFH 的核心理念是,幫助客戶構想出理想的未來,並透過小而可行的步驟去實現它。這種方法在解決以下具體問題時尤為有效:
- 焦慮和壓力:SFH 對受焦慮和壓力困擾的人幫助很大,它能讓人們不再一味沉浸在這些情緒帶來的痛苦中,而是引導大家去關注積極的結果。透過引導客戶想像自己能平靜、從容應對的未來,SFH 幫助他們制定出能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應對策略。催眠能使人放鬆,緩解焦慮帶來的生理症狀,比如心跳加速和呼吸急促。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不僅能緩解當下的焦慮,還能讓客戶學會長期有效應對壓力的技巧。
- 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對於患有 CPTSD 的人來說,SFH 提供了一個給予支持的框架,它強調希望和未來的可能性,而不是讓人們一直陷在過去的創傷中。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透過提出聚焦解決方案的問題,幫助客戶清晰地表述出他們的治癒和康復目標。催眠則是一種強大的工具,能觸及更深層的情感狀態,讓客戶以一種安全、可控的方式處理創傷記憶。二者相結合,能培養客戶的心理韌性,鼓勵他們憧憬一個不受過去束縛的未來。
- 社交焦慮和不良習慣:社交焦慮常常導致人們迴避社交,進而加深孤獨感和自卑感。SFH 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它鼓勵客戶想像成功的社交場景,以及與他人積極互動的畫面。透過設定一些小而可實現的目標,比如主動開口交談或參加社交活動,客戶能逐步增強自己的社交自信。此外,SFH 還能幫助客戶找出不良習慣的誘因,並想像更健康的替代行為,從而改掉不良習慣。催眠狀態能增強客戶改變的動力,鞏固他們追求積極改變的願望。
-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PTSD 患者常常會被與創傷事件相關的侵入性思維和強烈的情緒反應所困擾。SFH 提供了一種溫和而有效的方法,幫助患者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優勢和應對機制上,而非創傷本身。在催眠過程中,透過引導性的想像,患者可以構建出一個讓自己重新掌控生活的故事。這種前瞻性的視角,能幫助他們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策略來應對誘發因素,同時營造出一種安全感和穩定感。
- 腸易激綜合徵(IBS):腸道定向催眠療法作為 SFH 的一種特殊形式,在治療 IBS 症狀方面效果顯著。研究表明,壓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加劇胃腸問題,因此,透過催眠療法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能有效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引導客戶放鬆,從而降低壓力水平,這可能會緩解腹痛和腸道功能紊亂等症狀。客戶還會學習想像自己的消化系統運作順暢的樣子,強化對食物和消化的積極聯想。
-
SFBT 以未來為導向的問題,就像是一種心理啟動,這和網狀激活系統(RAS)的概念很相似。RAS 是一種神經結構,它能過濾信息,突出那些與我們的信念和關注點相符的內容。當客戶描述他們理想的未來時,比如「我在情緒和身體上都會感覺更輕鬆」,他們就無意識地訓練了自己的大腦,去發現與這一願景相符的機會。接下來,催眠療法會深化這種心理設定,將積極的情緒和他們的目標聯繫起來。學員們很快就會意識到,SFBT 的架構,如發現例外、評分、應對問題等技巧,為催眠腳本提供了現成的結構,減少了摸索的過程,增強了自信心。
SFBT 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明了這種融合療法的有效性。研究發現,聚焦解決方案而非問題,能激活大腦中與認知靈活性和心理韌性相關的區域。再結合催眠療法調節神經通路的能力(就像在疼痛管理研究中看到的那樣),最終形成的療法既有科學依據,又能在實踐中帶來改變。
教授這種融合療法,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只有當客戶覺得自己能掌控治療進程時,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透過將 SFBT 的策略性提問和催眠療法對潛意識的影響相結合,從業者能幫助客戶書寫屬於自己的成功故事,而且這一過程無需依賴想像。正如一位學員所說:「這種方法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開啟那些我原本不知道存在的可能性。」
在這個適應能力至關重要的時代,這種融合療法不僅有效,更是不可或缺。正如科學研究和我的學生們的經驗所證實的那樣,未來的治療實踐將聚焦於解決方案,借助催眠的力量強化效果,並且極具包容性。